第21章:方舟低语
我的榜一她超帅 by 尼克狐k
2025-7-19 10:55
“方舟”舱幽蓝的指示灯在绝对零度的死寂中无声闪烁。
林珊冻结的指尖,那微不可察的颤动,如同叩响冰封地狱的门扉。
相位空间的湮灭空洞边缘,一丝微弱的涟漪悄然荡开。
“深渊”禁区。
绝对的黑暗与绝对的寒冷统治着一切。代号“深渊”的禁区位于收容中心最底层,厚重的铅锇合金隔绝了所有外部能量辐射,超导磁场屏蔽着任何可能的意识探测。空气被抽至近乎真空,只剩下恒定的、接近绝对零度的液氦在管道中无声奔流,维持着这片死域的核心——收容矩阵——永恒的冰封。
矩阵的核心,便是那具银白色的“方舟”舱。幽蓝的运行指示灯稳定地亮着,如同墓穴中的长明灯,映照着舱内被维生液彻底凝固的身影。林珊悬浮在冰蓝色的粘稠液体中,表情凝固在意识冻结前最后一刻的痛苦与混乱。那只紧握着黑色碎片的右手,如同灰败的雕塑,碎片本身黯淡无光,与周围死寂的环境融为一体。
时间在这里失去了意义。只有能量监控系统最细微的读数,证明着时间仍在流逝。
然而,在那绝对零度的冰封地狱深处,在意识冻结液强行维持的最低限度生理活性层面之下……并非完全的静止。
林珊被冻结的意识核心,如同被投入了最深的冰洋。属于她本体的意识(那个精于算计、恐惧死亡、被巨大背叛感和求生欲支配的经纪人林珊),被一层厚厚的、由冻结液和“方舟”协议强制力构筑的坚冰死死封存。
但这层坚冰之下……
并非虚无。
两点极其微弱、却顽强抵抗着绝对零度侵蚀的“火星”,在冰层最深处……极其缓慢地……搏动着。
一点火星,呈现出破碎的暗金色泽,充满了毁灭后的余烬感,如同被强行扑灭却仍有炽热内核的熔岩。它每一次搏动,都散发出一种深入骨髓的痛苦、不甘和一种被强行扭曲的、对某个坐标的执着渴望。这是顾筱残存的意志核心,在“诸神黄昏”湮灭边缘被King的规则之桥强行拖拽出来,又经历了维度屏障撕裂的痛苦,最终被“塞”进这具躯壳的异物。它像一颗剧毒的种子,带着毁灭的力量,却也蕴含着最后一丝被守护执念扭曲的生机。
另一点火星,则呈现出一种近乎透明的、带着微弱金色光晕的质感。它更加微弱,更加飘忽,却带着一种冰冷而恒定的秩序感。它没有强烈的情绪波动,更像是一个被强行压缩、烙印在此的……坐标模型?一组纯粹由信息构成的拓扑结构?这是King的意识碎片在湮灭前最后觉醒的规则坐标,在牵引顾筱核心的同时,自身最核心的印记也被规则之力强行剥离、压缩,一同被锚定在了这具临时载体之中。它如同一个冰冷的灯塔,一个没有意识的导航仪,在冰层下散发着微弱却坚定的秩序信息流。
这两点“火星”,在“方舟”舱强大的意识冻结力场和绝对零度的物理压制下,无法思考,无法交流,甚至无法清晰地“感知”彼此的存在。它们如同被分别封入相邻冰棺的死敌,仅凭着最本能的排斥和牵引,在冰层下进行着无声的、永恒的微弱搏动。
顾筱的暗红火星每一次搏动带来的痛苦与毁灭冲动,都会引发周围冻结意识冰层的极其细微的扰动。而这扰动,又会微弱地刺激到King的金色坐标印记,使其散发出的秩序信息流产生极其短暂的、同样微弱的波动。
排斥……牵引……扰动……波动……
如同两颗垂死恒星在引力场中的最后舞蹈,缓慢、微弱,却蕴含着足以撕裂星系的潜在能量。
而就在这两点火星之间,那层厚厚的、属于林珊本体的意识坚冰深处……
一点更加微弱、几乎完全被冻结液同化的、属于“林珊”本身的求生本能和恐惧烙印……在这两种截然不同、却又互相激荡的外力扰动下……
极其极其缓慢地……
被……唤醒了。
不是意识的苏醒,而是烙印的……悸动。
一种生物最底层、最原始的……对存在本身的渴望……在冰封中……极其微弱地……回应着那两种力量的撕扯。
*** *** ***
核心监控室。
“隼”站在巨大的全息星图前,目光如同冰冷的探针,反复扫视着那片代表被“诸神黄昏”彻底湮灭的相位坐标区域——一片边缘模糊、散发着不稳定热寂辐射的绝对黑暗空洞。一切看起来稳定,如同宇宙愈合的伤疤。
“湮灭点辐射持续衰减,符合热寂模型预测。维度规则扰动己降至背景水平。未检测到任何信息残留或‘回响’迹象。”技术员的声音平稳汇报。
“方舟收容体(代号:潘多拉)状态?”
“生理活性维持最低阈值。意识冻结场稳定。生命体征无波动。目标碎片(‘星核’残片)场辐射持续沉寂,无异常能量逸散。物理结合部分子结构稳定,无崩解迹象。”
一切正常。完美符合预期。“隼”的目光从湮灭空洞移开,落到旁边一个较小的监控窗口——那是“深渊”禁区核心,“方舟”舱的实时能量流监控图。复杂的能量线条平稳流淌,代表着维生系统和意识冻结场的稳定运行。幽蓝的指示灯信号如同心跳般规律。
然而,就在“隼”准备移开视线时,他那经过无数次生死锤炼、对数据异常有着近乎野兽般首觉的感知,捕捉到了一丝……极其极其细微的……不和谐。
能量流监控图上,代表意识冻结场核心维持能量的那条曲线,在最平稳的基线位置……似乎……存在一种极其微弱、极其缓慢、但周期性的……涟漪?
幅度低到连最灵敏的警报阈值都无法触发,频率也低得如同冰川移动。在庞大的能量背景中,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,被归为系统本身的量子噪声或热力学涨落。
但“隼”的眉头,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。他调出了过去72小时的同类型曲线图,启动最高精度的频谱分析比对程序。
屏幕上,复杂的波形图被展开、放大、叠加。时间一分一秒过去。技术员有些困惑地看着“隼”这近乎吹毛求疵的举动。
终于,分析结果跳出:
“检测到目标曲线存在超低频(周期约72.8小时)微幅波动(幅度